今年6月2日,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,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、建设文化强国、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,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。要坚定文化自信、担当使命、奋发有为,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,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。
(相关资料图)
十八大以来,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不同场合,通过一件件精美的文物,讲述文明交流互鉴的故事,呼吁推动不同文明相互尊重、和谐共处,让文明交流互鉴成为增进各国人民友谊的桥梁、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、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。
环球资讯广播推出系列报道《听习近平讲述文物里的文明互鉴》。
本期为您介绍:跨越千年的丝路印记——鎏金铜蚕与“黑石号”沉船。
千百年来,散落于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沿线的大量精美文物,犹如一颗颗珍珠串起文化交流、贸易往来的记忆。
2017年5月14日,习近平在北京出席“一带一路”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并发表主旨演讲,开篇就提到了两件历史物证——“鎏金铜蚕”和“黑石号”千年沉船。
“2000多年前,我们的先辈筚路蓝缕,穿越草原沙漠,开辟出联通亚欧非的陆上丝绸之路;我们的先辈扬帆远航,穿越惊涛骇浪,闯荡出连接东西方的海上丝绸之路。古丝绸之路打开了各国友好交往的新窗口,书写了人类发展进步的新篇章。中国陕西历史博物馆珍藏的千年‘鎏金铜蚕’,在印度尼西亚发现的千年沉船‘黑石号’等,见证了这段历史。”
△鎏金铜蚕(图片来源:陕西历史博物馆官网)
1984年12月,陕西省安康市石泉县池河镇几位农民在河水中淘金时,在沙坑里发现了一枚几乎和真蚕同样大小的鎏金铜蚕。这件铜蚕通体长5.6厘米,上身略微弯曲,头部微微上扬,就像正要吐丝的样子。在中国历史典籍中,很早就有关于金蚕的记载,这枚鎏金铜蚕究竟来自哪个朝代?
陕西历史博物馆藏品管理部主任贺达炘介绍说,根据遗址出土的其他物品,可以确认这件鎏金铜蚕是汉代的一件重要历史文物,可能是汉代蚕桑业祭祀蚕神重要礼仪用品。鎏金铜蚕见证了当时丝织业在陕南地区非常普遍,是当时丝绸之路上丝织品贸易的物证。
我国养蚕制丝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,到汉代时已十分发达,已经出现了大型的官办手工业作坊。西汉丝织品不仅供国人使用,还通过古丝绸之路销往西亚和欧洲。鎏金铜蚕不仅是汉代丝绸业和丝绸之路的重要象征和实物见证,也体现了丝绸在古代中西方贸易中的重要地位,见证了古丝绸之路的辉煌历史。
9世纪上半叶,从中国驶出的一艘商船在印尼附近海域触礁沉没。直至1998年被发现打捞,在海底已沉寂千年之久。这艘船沉没的位置靠近一块黑色大礁岩,因此得名“黑石号”。
△“黑石号”复原模型(图片来源:上海博物馆)
考古学家认为,这是一艘阿拉伯人使用的双桅或三桅帆船,当时从中国途经东南亚、南亚返回阿拉伯地区途中,不幸触礁沉没。船上装载数万件中国唐代文物,共计25吨。
如今,“黑石号”的部分文物在位于新加坡的亚洲文明博物馆进行永久展示。亚洲文明博物馆中国艺术负责人林家铭说,这些文物向今天的我们描绘了当时东西方海上贸易的场景。
“黑石号”展现了中华文明与各国文明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。在出水文物中,有三件保存完好的唐青花盘,颜色纯正,棕榈叶组成的纹饰奔放热烈,具有典型的中亚风格,非常精美。
林家铭介绍说,它们凸显了中西文化的交融,也为中国青花瓷历史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。
△“黑石号”上打捞起的唐青花盘(来源:新加坡亚洲文明博物馆官网)
“黑石号”上还有一件八棱金杯,八棱分割出来的八个面上,分别雕刻着手持不同乐器的粟特人乐工——这是一个曾经在古丝绸之路上非常活跃的中亚民族。这件八棱金杯还原了唐朝的奏乐盛景,也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大的唐代金杯。
△“黑石号”上打捞起的八棱金杯(来源:新加坡亚洲文明博物馆官网)
除此之外,“黑石号”上还有大量金银器、银锭、铜钱、香料等文物。还出水了数件波斯陶器,1件玻璃小瓶和几枚南亚的铜镜,可能为船员的随身用品。
众多珍贵文物,让人们不禁想象当年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是一幅怎样繁茂的景象。
一位来自印度的参观者告诉记者,他是学习航海史的学生,看到“黑石号”上打捞出的这些文物,仿佛回到了一千年前那个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繁盛时代。
作为古代陆上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历史的记录者,鎏金铜蚕与“黑石号”共同见证了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,和中国对文明交流互鉴的不断追求。如今,古老的丝路再次焕发新的生命力,随着推动共建“一带一路”高质量发展取得实打实、沉甸甸的成就,这条造福各国、惠及世界的“幸福路”正越走越宽广。
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世界发展研究所研究员丁一凡表示,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共建“一带一路”倡议和全球文明倡议都生动体现了中华文明所具有的突出的包容性,即我们是包容性文明,不是排斥别人的文明。全球文明倡议主张文明是可以对话的,是可以借鉴的,是可以互相理解的。这是中国的历史传统,是中国文明的演变过程。
标签: